4 H$ F: K7 d& y& g
6 y/ e9 T8 b8 i' i/ j, T
4 V" x! B$ \3 ` 学习就是不断地积累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古人把这个过程叫“增益其所不能”。我们学习借鉴他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研究如何学习他人的好方法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就像百米赛跑一样,要赢得冠军,不仅要有一个不错的初速度,还要有一个能够超越他人的加速度。 / E2 Z" h0 O/ x
+ J# W' F4 B: O4 f! e' Z
简单来说,学习借鉴他人方法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6 Z& i+ i% ]+ [$ D0 B! M* {4 E! h; L
( R' r4 @0 X- j- ?
9 \4 _5 t, L+ o0 u- k第一阶段:探析方法背后的理论观点
+ E$ d0 O/ B e8 z9 B4 [4 }9 K1 u! B8 f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是先有世界观,后有了方法论,方法论建立在世界观的基础之上,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方法论。比如,确立了“关于世界的第一性是物质”的基本哲学观点之后,就衍生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具体实践方法。如果你认为“世界的第一性是意识”,那么你所使用的方法论也必然是“形而上”系列。 2 G2 E- p) e* Q: i! B/ h
, A2 _3 Z9 i& T: \* h! k$ W; v
将上述观点引申到学习借鉴他人方法中来。如果你认同“学习需要大量持续的刺激”观点,你就会采取“题海战术”的学习策略,强迫自己做大量的练习题;如果你赞同“学习需要讲求效率”的观点,你就会在学习时安排更多的“作息间隔”,更加注重解题方法的总结和提炼。 + k0 e# |" T/ n+ ]! N
# {- b$ `# K5 H. s) o
理论观点同具体方法的关系,用我国传统的哲学思维来理解,就像是“道”和“术”的关系。“道”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唯一的,而由它衍生出来的“术”却可以千变万化,应用于不同情境。但万变不离其宗,“道”始终是“术”的根源,决定了“术”的具体适用对象、适用时机和适用范围。如果“道”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是错误的,那么由它衍生出来的“术”也必然是无效的。
+ z Q$ i+ E# K4 _5 s
8 b% T4 O A& n( O/ g" r5 r$ c方法属于“术”的层面,其背后必然有支撑它的“道”。我们学习借鉴他人的好方法不能舍本求末,见“术”而忘“道”。很多人见到别人好的方法,不去了解支撑方法的理论观点,只是急切又盲目地照搬照用他人方法,试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结果只能乱学一通,缺乏对方法的深入了解,学难致用,转而又去学新的方法去了。 + G! x, h8 Y. B3 E" b% s I
. R+ l1 j2 x0 O9 J) @3 D0 R* o
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的是做正确的事。 / p1 O G) \+ D! Q: Z
+ a' W" l1 k( r
探析出他人“术”背后对之对应的“道”,就为我们后续练习掌握特别是运用方法打开了方便之门。但这个时候所掌握的知识,只有记忆的成分,可以用来应付考试,但是距离转化为技能、运用于实践应用还有一定的工作要完成。 E. |7 u2 ]& Q1 K
. l9 F1 O5 S5 z9 C4 ~$ t) J" u. W# x
面对他人的好方法,我们的第一惯常反应是“我知不知道”,而不是“我会不会用”。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标准,这样的评定标准只能检验我们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却不能衡量我们对知识的掌握运用水平。这种应试教育模式的深远危害更体现在走出校门之后,我们依旧会不自觉地把记忆作为学习的终点。在学习了新方法,达到“知道”的状态后(这成为很多人读书的终点),就停下来了。其实截至目前,我们只是完成了三分之一的工作而已。
- b3 T$ z) M/ [4 Q: {- [
+ ?" q+ M! ]* @% A8 r2 h0 Q$ v- C第二阶段:刻意练习,形成新习惯
5 N% `9 T' p/ O o$ a$ \
" Z6 D* _' i3 E3 U' `日本知识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认为,我们行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属于不易用语言表达的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比如,一个拉面师傅能够很熟练地拉出很细的面条,这些技巧(隐性知识)蕴含在他的动作之中,但是他却不一定能够用语言或是文字(显性知识)清晰地表达出来。野中郁次郎还认为,知识创造的过程,其实就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比如,我要写出这篇文章,完成对我自身学习经验的总结归纳,就是对我所掌握知识的显化,而我们从别人或书本上得来的知识都是显性知识,要完成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就是要通过实践练习把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 u# h- Z' J Y+ u- e
0 ~- m; B" |0 ^. I4 I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把“技能”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这就需要进行练习。试想,如果你读完了这篇文章,明白了学习他人的方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却不对其加以练习,到了学习他人方法的时候,你会想到要使用“三阶段”方法吗?可以很肯定地回答——不会!因为,你的第一自然反应依旧是沿用旧方法。
/ t" H% I$ B( R1 T/ c9 x
. _5 v! Z3 t/ G1 H0 z/ X) T0 R为什么又要集中一段时间刻意练习新方法呢?这是因为“看懂”和“会做”有着天壤之别。
0 r+ w- Y- u! X: _1 ^4 y- I) I7 S
( _! n! R N4 s我们需要打破旧的习惯性反应,建立与新方法相适应的新习惯反应。这是一个“破”与“立”同步进行的过程,在对新方法进行刻意练习的同时,也就把旧的方法习惯破除掉了。 M5 w f* U3 B" G# p. s1 h7 F3 V
4 b m0 @1 M% Q旧的方法往往具有很强的惯性。在新的方法习惯没有得到彻底巩固之前,在无意识状态下旧的方法习惯仍然会占据优先权。这是因为我们对新方法掌握得还不够熟练,旧方法依然是最熟悉最容易想到的方法。 , w- }( F7 ^: W' d6 Z7 _7 M
3 |( K) a' R3 a$ j
7 _ U6 T* G% o0 F) k4 E7 H) E: M$ ^( o4 Z' q
第三阶段:修正完善,孰能生巧
0 @( c( W9 W7 j9 V5 L& H
% k" q# l' T7 p, Q! h采铜老师在《精进》一书中指出,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组织行为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在《行动科学》一书中写道,科学理论诞生于“维持其他变量恒定”的理想情境,而实际的问题则处在一个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又互相冲突的“复杂场域”中,并且具有某种独特性。 ! Q7 Y8 C% s9 i" k4 q
9 a$ a( d7 Q! C
! j9 ~8 {! w" J4 P. I0 ?3 }2 d"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