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讲话稿写作生涯的血泪体会——好讲话稿要先写论文、再写散文、最后变成教案 [复制链接]! g+ K6 W$ W" |5 t4 h
置顶7 K! Q P: w$ u3 e; d& [% }; W6 U
48270 1532
, }9 v1 P# [3 N* _3 iliufeidu 发表于 2016-12-19 15:51:24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7 R; k3 A8 a
' B, A; M u' R0 W1 ]( Z: w3 b( ?
回想自己刚从省级经济部门调到政策研究室,为领导写稿时,踌躇满志,认为自己很快就能胜任。几个月下来,想死的心都有了。原来的那一套,统统行不通了,感觉武功全废,一句都写不下去了。最大的恐慌在于,连判断力也失去了,很多领导觉得满意的文稿,我读起来味同嚼蜡,简直要睡着了。而我自己觉得很上心很努力也感觉不错的稿子,在领导那被改的差不多只剩“同志们”。心里那叫一个抓狂啊,问处室老同志、问处室领导,说这个要慢慢“悟”。而自己看了网上很多教程、指南、秘诀,基本都是没写过讲话稿的人在纸上谈兵,连隔靴搔痒都谈不上。就这样,天天在自我否定、濒于绝望中熬了一年。到了第二年,感觉有点开窍了,领导肯定越来越多了,底气也越来越足了。现在在文字岗位上也已经战斗了5年,成为了小小的中层领导。在给下面年轻同志讲怎样写讲话稿时,首先就要跟他们讲,什么是好的讲话稿?希望他们少走一点我这样的弯路,能更愉快的胜任岗位要求。1 l* W8 }! P; k- g' H2 M6 \$ W
, v/ T5 e' Z) ]/ y # [6 M% n" b: O4 d& ]$ S. A+ } X( w" F# i, G$ P
首先,什么是坏的讲话稿?最坏的讲话稿是什么?就是领导讲了外行话、甚至讲了错话,或者讲的话根本不符合实际情况,一般这种错误不大会犯,或者不会明显去犯。更多的情况是三种:一种官腔,满纸都是空话、套话、虚化、上级文件的话、中央领导、人民日报社论的话,没有一句自己的话,没有一句联系实际的话;一种书生腔,文绉绉、软绵绵,对仗工整、用词华丽,客客气气、斯斯文文,一听就没有干过实际工作;一种是理工腔,或者说是技术腔,逻辑严丝合缝、结构完美无瑕,听了“烧脑”。这样的讲话,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别人不要听的讲话稿。领导在上面讲,下面人在玩手机、开小会、打盹、走神,全程尿点无数。
% Q7 C" G. h3 M$ x' i5 a9 B$ a: d/ |3 ] q. h- |1 _% a% {$ r1 ]0 A# u! T
再看什么是好的讲话稿?+ n" }/ G' n g' X3 J' I7 V6 d( ]
% Z1 G- }; O1 j. V; E& L5 y
# m# E& q2 K, q/ e7 Z(一)要先写论文,关键是真知灼见
0 d5 u/ }6 c( L* J4 Q+ y6 D/ v要避免官腔和书生腔,在一些大家都懂的道理里绕来绕去,就要有“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的追求,讲新话、讲管用的话。怎样才能做到,就是要有写博士论文的劲头,不弄出点创新创造不罢休。首先是广泛搜集材料,拿出做科研论文找资料的功夫。用一位老领导的话就是“写5页纸,必须看50页纸”。要做到“三看”:一看上级领导、外省市领导、过去领导是怎么讲的,关键点在哪;二看学者们对这件事怎么阐述的,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有什么相关理论;三看实务部门怎样说的,好的在哪,要改进的在哪,有相关的调研报告最好。然后是消化吸收。消化材料三重境界,“用眼”:就是把别人的材料东抄一段,西搬一段,理理顺;“用脑”,把看过材料,自己想一遍,想明白了,用自己的语言体系把它表述出来;“用心”,不仅是看懂了、想明白了,还带有真情实感,由衷的阐发开来。最后形成文字。这样的文字,有独特、准确、鲜明的见解和观点;有扎实的理论支撑,或者领导的要求,或者学者的成熟理论,或者源于现实的反映;有充分的数据支撑——定量的、定性的、比较的、比例的;有大量的案例佐证——古今中外,远的近的。8 n4 h+ w) E2 W; c! M1 w- t
) T- O( |8 j" Y, \. V$ v) Z
3 j$ G u+ \, l本帖隐藏的内容1 e. E+ F- Z, o1 Z* K0 `1 W
(二)再写散文,关键是真情实感
# X5 \6 D1 W% |6 v, s" [1 O z有了真知灼见,如果弄成一个博士论文,一句话的事非要用一个数学模型来证明,估计会场上也要睡倒一片。这里,关键要转换话语体系,也就是通常说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特别是真情实感、入脑入心,避免理工腔和技术流、事务流。要把握“三大原则”:一是相近性原则,也就是要贴肉甚至贴心贴肺,大家都不关心跟自己无关的事,所以讲道理、举例子最好是身边的,与听众相关的;二是震动性原则,就是振聋发聩,问题导向;三是新鲜性原则,同一问题,有新的理论、新的认识,甚至可以有一点逆向思维;同一理论,有新的例子、新的数据、新的表述方式。
& O, s3 c# ]* B% w* q# K9 H把握了这三大原则还只做到“用脑”的阶段,要到“用心”的阶段,做到真情实感,要有“四情”:一是常情,要符合常识、常情、常理,不能脱离实际,空说一气,比如对党员的要求和群众就不一样,对领导的要求和一般干部要求不一样;二是人情,不徇私情,但不能不近人情、不讲人情,原则要坚持,但道理要讲明白,要贴人心、暖人心,硬道理软讲,冷道理热讲;三是才情,文采飞扬,激情飞扬。四是理情,讲问题,讲法规,讲作风,凛然正气。
% k9 \. ~: n/ O& x/ V8 f3 m% N5 A' V, i3 @) [
, E {( w$ }1 b D5 d& k(三)最终成为教案,关键是务实管用* K7 P- u" ~, P+ O& l+ ]& y
3 q$ A, g/ z; k9 B6 o: A; [& A) x1 B2 W
领导讲话,不仅仅是学术论文,主要是追求真理;也不仅仅是散文,为了抒发感情;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指导实践,所以必须循循善诱,避免脱离实践,缺乏指导作用。要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传达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最后达到统一思想和行动的目的。所以不管是论文、还是散文,最后都要转化老师的教案,或者解决好听众的思想认识问题,或者解决好路径方法问题,最后在工作中“考出好成绩”。: R" S& [* F1 j/ D
! z5 F- P4 k$ P- G
6 K3 G) d, a& `6 O9 [) c4 G总而言之,就是要用宣传家的形式来传达理论家的思想、实践家的方法,先做专家、再做作家,然后是教书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