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礼仪之邦,只要合“礼”,也就合理。
8 P$ p7 `, n: b/ F9 R5 P
- [% l1 R Y2 w) u3 c. Z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地风俗差别很大;尽管各地风俗和方言有多么不同,但是在“礼”这个层面上都是认同的。礼,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行为准则。礼文化起源于西周,周公认为殷商的灭亡原因在于失德,为了吸取殷商的教训,周公提出了“明德”的政治纲领,并制定了一系列礼乐制度,后人称之为“礼制”。孔子非常推崇周公,周公所制的礼,主要体现在典制上,孔子在此基础上,加进了一套修养性的原则和教化方法,形成了完整的礼学体系,其精髓体现在儒家经典《礼记》里面。
+ b2 ?+ e2 g( h+ }% C1 @" v$ y3 O, c' T' Q1 ]3 d
礼是什么?《礼记》说:礼也者,理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也者”。在这里,礼的精神所体现的,是一种不能改变的真理和道德法则;《礼记》的第一篇《曲礼》开头就说“毋不敬”,朱熹认为毋不敬是一部《礼记》的纲领,东汉经常大师郑玄在为毋不敬三字作注时指出:礼主于敬。所谓敬,就是一种敬畏,敬畏什么?敬礼(理)也!德国大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反复地思索,就越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由此可见,东方圣人和西方哲人都想到一块了,儒家所谓的礼,其实就是康德所敬畏的道德法则。怎样才能成其为礼,《礼记》说:只有“德辉动于内”,才能“理发于外”;你内心里树起了道德,行动上才有合乎理的礼。 U9 }+ B `+ j+ {% l
4 i6 m( X2 P; f, L. A6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