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多个面孔,善于因时而变;他有老辣的触角,能感知凶吉祸福;他还有各种手段,从不做赔本生意。他叫封伦,字德彝,生于公元568年,30多岁才出来混,先在隋政府做刀笔小吏,后任内史舍人。隋亡,他立马降唐,依旧任内史舍人,后来升速渐快,由侍郎至中书令,再任尚书右仆射,公元627年某日病死。那年他刚好60岁。 ) r' Q/ F4 |3 V6 \- g& D }
* Q% e4 @7 Q, Z) h( Z$ C0 ?5 | 隋唐时期,他算不上风云人物,官虽做得大,政绩并不多,名声还有点儿烂。他不谈人生理想,不讲生前身后,不管正邪忠奸,唯求于己有利官道通天。他追求利益,活得具体,一辈子只讲究四个字,那就是:实用至上。" z, W+ f1 B" f( |: b5 \- {
. d! L' {, B4 x; e 揣摩:助他走上升迁之路
/ b7 t+ K3 K3 C2 ~$ q' g
' T' \ X' H9 `7 B# ` Z9 } 独裁统治,必然导致人身依附,有靠山者,就活得滋润,前程就锦绣。封德彝追求实用,深知内中奥妙,谁说了算,就往谁身边靠,哪儿热闹,就往哪儿凑。当然,领导也不吃素,靠过去不太容易,这就需要方法。从古至今,投靠文化特别盛行,方法也不断推陈出新。现代人比较赤裸,热衷于送,送财送色送健康送高雅,凡人间所有,都可敬可送。这类手段太没品位,封德彝在一千多年前就没看上眼儿。他的方法是:揣摩领导心思,根据不同需要,敬送不同的东西。 # e! S- s A2 a
这个套路比较复杂,一般人操作不了,封先生却能运用自如。最早,他投靠内史令杨素,靠揣摩受到信任。杨素曾负责建造仁寿宫,因为搞得过于堂皇,让隋文帝大发脾气,杨素吓得不轻赶紧找封德彝讨主意。封早就看出端倪劝杨不必担心,并断定会受封赏。事情果不出封德彝所料,文帝不满意,他老婆却兴奋,对新宫殿赞不绝口,还夸杨素能办事。文帝惧内,只好和老婆保持一致。杨素虚惊一场,转而对封先生很佩服,并说,“揣摩之才,非吾所及。” . V) \) S! G0 D+ r6 Z0 E
这是封德彝的一次成功揣摩,此后,他一发不可收拾,遇事就研究,逢人便揣摩,把领导搞得很透,反过来又受到领导青睐。比如,隋炀帝后期,内史侍郎虞世基总揽朝政。虞是个坏种儿,没几滴墨水,只会卖官鬻爵。封德彝经过揣摩,嗅到了虞世基的难处,知道这家伙虽然权势熏天,却不懂政务,把很多正事做得很搞笑。封先生不甘寂寞,主动靠了过去,暗中为其指点谬误,出些主意,从而受到了重视。 " |6 o/ s4 h+ q% K0 s m2 A5 S
% Z' {+ ]* k8 H( u1 j 避险:他的看家本领 # ] M! b9 N1 [1 T1 V+ v
5 E- v/ g" X* f, n1 R% }, P 隋唐时期,社会剧变,人生充满变数,处处面临凶险。封先生很敏感,能嗅出危险气息,知道什么时候钻营,什么时候退却,避险手法实用且有效。比如:隋炀帝旅居江都时,天下已乱。封德彝看透了时局,知道朝廷危亡在即,自己不能坐着等死。基于避险考量,他虽然帮虞世基做事,却只做背后推手,不轻易出头露脸。比较而言,虞世基却笨得要命,天天张扬卖弄,炫耀权力,致使“贿赂公行,其门如市”,让人恨得半夜咬牙。不久后,宇文化及兄弟策动兵变,杀了隋炀帝。同时,也干掉了亲帝势力,权倾一时的虞世基死了,很多嚣张官员也送了命,唯独封德彝皮毛无损。按理封是虞的亲信,本在必杀之列。事实上,他非但轻易脱了身,还被新政权重用,成了宇文集团的骨干。显然,他早就算定会有这么一天,表面上嘻嘻哈哈,同大家称兄道弟,尤其是和宇文氏兄弟拉上了关系成了密友,大难临头之际,得到了强力保护。
+ }( p, X) A% m4 ]+ d# N 李世民掌权后,他出任尚书右仆射,有了丞相头衔。李世民和李渊不一样,对官员特别是对丞相要求严格,容不得敷衍。封先生也很努力,但毕竟不太适应,也出现过危机。比如,“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封先生辩解说:不是我不尽心,是天下没有人才可荐!李世民很不高兴地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很明显,李世民对封先生不太满意,如果长此以往,封就有混不下去的可能。万幸的是,没过多久,封先生就猝然辞世,彻底中止了这种可能的发生。
8 E3 n9 L. J1 x; g5 y* O
" |% b; `! T, G9 s& l5 | 周旋:他的攻防利器 * D% H$ G" j1 f+ ~
0 N5 m* }+ I7 W8 z
$ ]- `8 t, U" q7 i Y3 A( H- w1 c9 X6 p; W. z9 L) f
这些事,在他活着时候,属绝密事项,没几个人知道。他的死曾让李世民很伤心,并为之罢朝三日,给了一大堆荣誉称号。多年后封先生的劣迹被披露,朝野共愤,但活人没法儿和死人计较,李世民也无可奈何。 (摘自《资治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