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关文字材料中,除公文等正式文件外,对一些下发的材料,为了表示发文单位的意见,常常在所发材料文题之前,专们加写一段文字,并在这段文字开头之处,写上:“按语”、“编者按”或“按”等字样?我们就把这段文字通称为“按语” 。
9 r; K2 z# z* a- a
8 C5 c& @6 r0 F' R) _# d9 B; p' A! r
% K, @1 U0 M, A+ Q* Y% P% h e/ T, d
9 r; t; V5 d: v# K7 @2 k. [按语常常是根据领导同志的意见起草的?但按语不是指示?没有指令性作用?按语是把所发材料的内容和现实工作联系起来?帮助人们加深对材料内容的认识?明确改进工作的方向?对下面起督促、指导作用。 ; {3 N2 F3 c3 \
3 q, k7 S8 g9 u' \( y" ?
6 y& U, |5 t" [! z. Y+ d
( f- o% O8 s! K: M) y: i. X/ M从内容和作用上区分,经常出现的按语大体可分三种类型。 & j" ?3 l" q' i) s& t
+ P0 t& z) k" E# D1 t, @$ w
% J- \& g( k( @# `6 W* w( J4 t* U7 k1 O+ T# ~2 ^+ t @
一、说明性按语。这类按语一般文字很短,常常是对根据什么发此材料和材料的现实意义作一简要说明。如,“按:根据市委主要领导同志的意见,将XX区委关于XXX的报告摘登如下,供各级党委参阅。”又如,“编者按:这个考察报告,对日本农业机械化的特点讲得比较清楚,考察组提出的六条建议,也比较符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现印发给各级领导同志一阅,以推动我省开创农业机械化的新局面。”这两则按语都属于说明性按语。
+ y( z! {8 p! _/ @& [8 m
' E6 m; K/ P- d! y - t% t0 o& J- n* A
- \. y- i1 e; P
二、提示性按语。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的材料,特别是一些阐发观点,介绍经验的材料,为了便于读者抓住中心,编者常常摘其要点,在按语中提纲挈领地介绍材料的内容。如在《一个集体小厂实行“联利承包,分成发奖”办法很快打开了新局面》的前面加的按语就属于这一类情况
* K: U+ ~- g! y* k/ `( i5 j/ i. D
$ X7 x* R+ s4 V/ S1 k9 s- o9 Y0 o
, K$ ~/ w2 o3 @( p
1 A" _/ g, c' c/ R. ]编者按:XX市XXX同志对木瓦工具厂实行“联利承包,分成发奖”的管理方式的效果作了调查研究,他认为,这一办法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同职工个人的经济利益直接挂起勾来,本文由老秘网推荐,较好地解决了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而且简便易行,优于计件工资,也优于超利润分成等办法,对工业、商业企业都适用。问题是要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制定合理的分成比例,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
& D4 ~( ^6 c4 X3 I" b- _% I5 I9 i1 a G
( F2 \$ e% i# c
* J6 Q( V4 m6 O* v三、批示性按语。对一些有典型意义,有示范作用的材料,“编者按”要表达发文机关对简报内容的意见或对下级的要求。多数按语属于批示性按语。如,在《开创新局面,要有新作风》一文前就加了这类按语。
$ y$ s9 @$ A9 ~/ g" ^$ ?+ P9 A9 z$ |5 y: M
9 N# k7 E9 Q" j0 h8 Y* _6 M3 M X f/ Q( j( t' u/ s& C2 |
( B! e- m+ ?6 x " Z F6 Y9 Q5 j, w' B2 f
& i8 n- W6 ~, d; I4.语气要和缓。各种按语、包括领导同志亲自起草的按语也不是命令、不是指示,一般不能用不容置疑的决定性语气,而多用商量、探讨、期望的和缓语气,使用诸如“供参阅”“ 供参考”之类的词语。作者:陈辉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