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 @- z, P" `# y- a1 L* h
例文评析,是《公文写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公文写作中,由于公文的特殊性,出现错误或毛病的机率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强化例文评析,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准确地掌握写作要领。0 M! L+ ?# T8 h* ^$ L
/ E. b3 d# W4 |+ H一、注重评析有悖于政策、法律法规的例文' @# @) d) I5 v6 j3 N
7 K" m/ G5 U. \6 e某学校关于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的通告:近日来,校内师生员工被歹徒打伤数人,物品被盗事件也时有发生。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及各项活动正常开展,特通告如下:1.凡是本校师生出入校门均要佩戴校徽,否则由门卫进行搜身检查。2.校内师生员工有来客投宿,报保卫科批准。此其间校内出现盗窃、火灾等案件,来客应作为人质扣留。3.******。
+ n/ d, A" U1 \" ^+ ]* a4 d* Y3 u8 d1 V" @& G# }% N y/ P
此例文中出现的问题,就内容而言,部分条款与国家的政策、法律相违背,私自“搜身检查”、“扣为人质”是法律所不能容许的行为。5 a" g" L* b0 D
$ o; N0 `0 ?4 n. ?+ }内容合“法”,是对公文的一项基本要求。在评析这一例文时,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作为公文,它要具备“法定”的执行效力,首先它自身必须“合法”。这里的“法”,即要求公文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它所形成的过程,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又要与上级的指示和规定相一致。在公文起草过程中,避免出现类似错误。: W/ x, {5 D' ~& S( e( G! `
$ p* f- p' i+ ?# Z5 Q- q9 d二、不容忽视例文的结构安排9 |3 t$ G% Y+ T+ u7 i: `+ [0 j
9 _! a% @ U% M3 ]在漫长的实践中,公文逐渐形成了某些相对固定的惯用格式和写作结构。在评析例文时,应注重例文的结构安排。
+ |3 Y8 Y3 V. V& [! o8 l, W, ? C6 q8 c4 [
一是,讲授或强调例文表现出的常规的格式特点。如:行政公文的各组成部分和特殊标记、表达区域都有固定的格式。
! n$ U6 }/ E7 M% Q& F. C, H. w o4 ^6 E* J) ^' q W
文头部分包括发文机关、秘密等级、份数、紧急程度、发文字号、间隔线等;行文部分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行文时间、印章;文尾部分包括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部门和印发时间等。二是,通过评析例文,提示并强调写作的结构规律。公文的正文,一般标明发文的依据、目的;主体按照文种要求写相应的具体事项;结尾根据文种的要求写相对应的结束语。一般为“特此通知”,“妥否,请指示”等。
* ], q# W9 @5 A- f7 g% {
- F( R% d) U# h( Z t三、把握文种的语言要求# h7 P6 P5 e; R( E$ j
. O8 y6 ]% C$ |9 Y9 H1 P
公文写作的语言要简捷、庄重、准确、明晰。一是注重分析例文语言与相对应的文种对语言的要求是否适应。如在评析一篇请示性例文时,正文中有“恳请上级必须帮助解决”这样一句话,“必须”一词用得不当。虽然发文单位需要上级解决问题的急切心情可以理解,但请求者是下级请求上级解决问题,语言应体现尊重、谦和,绝不能使用“必须”这样强迫、命令性的语言;二是评析例文时,还要把握同一文种在表达不同内容时,对语言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指示性通知、批转性通知、会议通知等,虽然都是通知,但对语言的要求、语气的使用也应有所区别。四、注重例文与管理知识的紧密结合公文写作是“应时”、“应事”而作;是处理事务、解决问题的工具。在评析有关某省财政部门就“总会计师”是行政职务还是技术职称一事请示财政部时,提出为何不向省政府请示?能否向省政府请示?如果主送机关不同会出现什么不同效果?在教学中涉及的知识越多、越广、越深,越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先具有与所评析文种相对应的工作经验和丰富的管理知识,有针对性开展教学,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公文写作能力。) n! B( ~8 _7 i p4 ]* p( V( S8 E
: D0 r( N7 B8 W+ F' a$ _五、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
) h% N( B- U8 @% f/ B) ]8 |- Q$ ~- w6 F- T' {* J
所谓启发式教学,即教师先提出问题,并不直接给予答案;而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启发学生思考、联想,最后说明答案的教学方式。在公文写作教学中,评析例文采用启发式教学,主要是紧扣例文本身的有关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形式的启发式教学。在评析证明信时,先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想知道某个毕业生的情况,你需要从证明信中获取哪些信息?例文中是否全部提供了?这种逆向思维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对证明信的格式及写作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启发式教学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针对例文的重点、难点;是否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的;是否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事先全面系统地准备好启发学生思考的每一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效果。文/黑龙江刘宪荣' c& U) k& V1 i6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