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资治通鉴》的管理启示【上】

[复制链接]
wszx 发表于 2012-6-14 15: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一):任用与选拔人才,首重其德% B/ J. c8 N# R  N
是故德才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危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 h5 V1 B" b8 r* b" v5 A! v1 D4 d* E, h# {. w
                                        ——《资治通鉴周纪一》/ `/ p% H! T5 w8 c5 k1 _. D

3 P6 }3 J5 {+ z# o0 Q% t* D   ?) I7 m+ B! U3 {0 v; V7 b# Z1 t9 s
# W8 f  k, s* M/ Z
    古人云:欲成一等之事业,先得一等之人才,古人又云:得人则兴,失人则亡。国与国的竞争,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才的选拔与任用,直接关乎国之存亡,企业兴衰,不可不慎!7 g; e, [$ A1 W3 g) ?

3 \: D% {( o# D. l
# g4 d* J! ]  ~% }" ]$ Z6 c4 S% u
    正因人才任用与选拔的重要与必需谨慎,从古至今,在这方面曾留下了诸多的论述,也不乏如《人物志》,《观人学》等的专门论著。但就整体而言,尚没有任何论述有《资治通鉴》的这数百字精辟到位,观点鲜明,足以作为今日企业选拔与任用人才的绝对标准!
* o5 D4 Y0 y" n$ j. I% E7 ?. N/ Y, ]6 w+ v6 x6 Y
& X/ h- v+ M) c% B# U7 R
% J1 k. d, K/ e; h8 [0 F
    《资治通鉴》认为:考察人才必须同时考察其才能和品德,二者缺一不可,并按照分别拥有才能与品德的不同而将天下之人划分为四类——德才全备的“圣人”;德才全无的“愚人”;德胜才的“君子”和才胜德的“小人”。大凡选拔人才的方法,假使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以重任,宁可任用“愚人”,也万万不可任用“小人”。为什么呢?由于君子拥有才能可以行善,小人拥有才能足以作恶。持才行善的,可造福天下;持才为恶的,遗害无穷。愚人虽想为恶,由于智慧不周全,才力不能胜任,譬如小狗咬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的智慧足以实现他的奸诈,勇力足以达成行暴,等于虎添双翼,危害之大无以伦比!因此,《资治通鉴》非常明确的给出了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而核心的标准——首重德,其次才看其才!6 _7 F# M; i1 @4 w) q  n& ~, L4 e
5 F( a* U# `+ ~

  a+ n( j( c, p, m! O. K* I$ R# k, Z1 z  R
    同时,《资治通鉴》还认为:品德好的人,被众人尊敬;有才能的人,被众人喜爱;喜爱的容易亲近,尊敬的容易疏远,所以在实际选拔任用人才时,常容易被一个人的才华所蒙蔽而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从古至今,由于选拔任用人才时因爱其才而忽视了其品德的考察,错误的重用了才胜德的“小人”而造成家破国亡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1 p) f: T; Z2 O3 v) |
0 ?6 X$ u/ M: J. q 1 i/ ~! D  @! N) H
* F4 S5 _& h7 C. H
    放眼今天的企业界,因错误的重用了才胜德的“小人”而给企业带来了重大的损失甚至于最终让企业不得不破产或关门的例子又且在少数?!
6 G4 b& j+ F) T' c! r
0 n& K+ h: a. [
7 i. n2 _4 M3 r5 ?' y# j: k, U
, W& N. Q3 @% |0 P/ P    爱才之心,人皆有之,但作为肩负关乎企业兴衰存亡重担的企业负责人,却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与理智,在选拔与任用人才时,永远不动摇和降低“首重其德,次看其才”的严格标准,企业才会稳健发展,不断壮大!
6 A7 I) p4 l7 {9 w! w, A; _/ O. r) U1 S

3 n* I: y6 G# @# {
, \% e: j2 ?; U) J(二):不要去做应由被管理者做的事!, }1 z5 o2 o3 m1 x4 p: g
; F5 H! `: A: I6 G5 o
(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 u( Y$ ^0 J6 x3 i! i  W% j, i/ v6 E/ `2 f5 Q- _
                                          ——《资治通鉴周纪一》
7 s0 ^/ N, s, b, h
0 `+ ^8 @7 k3 z; f& G7 t+ J$ u! u
: u4 c' L& ^- B% t% N4 t4 j( D
9 x3 G. D/ V+ ~  x+ t8 k. j9 |6 j    亮尝自校簿书,主簿杨颙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业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奴婢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故丙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云‘自有主者’,彼诚达于位分之体也。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亮谢之。3 E' n1 K8 t- l) z4 y

( l7 v2 I8 k3 E9 t" Z                                         ———?资治通鉴魏纪二?1 m& ?2 Q$ [% Z- n" g
  ^4 C+ {! L" L0 J7 r

* l+ N$ q4 E# A# R7 L6 `
9 _2 S# B6 t% m1 T: J    魏文侯和田子方一起饮酒,听到佐餐的音乐音律不准,带有一点想向田子方炫耀自己对音乐的精通的意思说:“钟声不太协调吧?是否左边的挂高了。”没想到田子方非但没有露出文侯所期望的钦佩神色,反而笑了笑。这弄得文侯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文侯就问田子方为何发笑,田子方就象文侯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国君应当了解的是乐官的才与不才,而不是乐音的和不和;现在国君您乐于自己去明辨乐音的和声,恐怕会因此而疏忽了乐官的才能啊!文侯听后,很受启发而大加赞赏!
7 }9 L0 f* j" R7 J2 S1 C2 Y3 R& V; K: y% h2 V2 O* ?( ]

% c9 g2 X. s+ }2 K: |& J7 e
8 d& |6 N% ]: K  C% [4 n1 S5 V     诸葛亮曾亲自校簿书,主簿杨颙就直接找到他,劝谏他说:“治理国家应有体制,上下不能够相互侵犯。请让我为臣相以一个家庭来比喻:有个主人,派他的奴仆去耕田,要他的婢女去煮饭,用公鸡来管时刻,用狗来管盗贼,以牛来负重载,凭马来行远路。私人的事业没有旷费,所需求的都十分充足,雍容高贵,高枕无忧,每天只是吃饭而已。忽然有一天,他都想亲自去做,不再用别人了,结果体力也劳苦,为了做这些碎碎的事务,搞得精神疲惫,而且终就一件事也做不好。难道他的智力不如奴婢鸡狗吗?只不过因为他做主人的方法不对罢了。因此古人说:‘坐下来谈论道理,是王公的事;起来去实行,是士大夫的事。’从前丙吉遇见道路旁边死的人不去问候,可是遇到牛喘不息却去问候,由于他是主管调和阴阳的官员,陈平不知到国内有多少钱,多少粮,说‘有人负责主管’,由于他只负责相位的事。如今臣相您治理国家,却亲自去校起簿书来,整日汗流浃背,不是太辛苦了吗?”诸葛亮十分感谢。
2 M0 Y% C3 R; s+ G
9 g8 G) M  d) x; t2 q % T  Q7 H$ e- c

* S  _) \; }$ F    作为管理者,事必躬亲是不可能的,也是大忌。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其最重要的职能是为每一个岗位找到最称职的人才,并通过放权、激发潜能等让其充分发挥才能,而不应让自己具体去做应由被管理者所做的具体事务。/ B' |/ s6 j4 _  k* @2 H% ?  N

* x. X  \1 m' U: `1 u
. Q' f" v7 k. O2 r5 S0 ]- O) E' o7 `
    在实际的管理实践中,许多企业的问题都是由于管理者常常乐于自己亲自去做应由被管理者做的事情而带来和引起的!
8 R; Q3 K" Y$ W; ?' N: ?3 X3 y/ n# _/ G; [. q; y3 X4 w; J1 Q
- A& T* Z: o5 v. J& P9 Z1 h

' f: W" `) D9 }8 C5 l2 R    所以,当你下次再有亲自去做应由被管理者所做的事情时,一定要果断的提醒自己:打住!4 \$ M  o# @/ J( y

3 i+ x; r7 ^7 G  b% r(三):用人所长!& T: \- ^9 t) `4 B3 A0 t' U4 z& Y( i

7 W/ Y. m; N( K, [$ T6 l4 u(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500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 g/ {" {% m1 l' u% v, I# M0 V
6 m( m# x3 o" h' ^) P; V$ G/ O                                       ----《资治通鉴周纪一》! I9 O$ J# Y) J! G; N1 M
' c: ^, J+ S7 x2 h+ T% y

  d" m: Y2 y% y
8 O5 J- J0 m" E  c  T6 `: i  子思向卫侯推荐苟变:"他的才华可以统率五百辆兵车。"5 Z& U2 Q0 y! {3 w
. \0 B3 o( f8 g" o, d
  卫侯:"我知道苟变有大将的才能,但苟变曾在担任政府官吏向人民征税时,吃了人家两个鸡蛋,所以不能用他。": E2 P5 L% A  t" I" W) H$ `
6 J. _0 P1 Z" s
  子思:"圣人请人做官,如同工匠利用木柴,采取他的长处,抛弃他的短处;像一科好几抱的大树,其中虽有点儿腐朽,优良的工匠还要拿它来用.现在国君正处于战国时代,选拔重要干部,竟因两个鸡蛋抛弃捍卫国家的大将,这件事万万不可走露,免得邻国耻笑。”
. s/ l" v0 [" S% R# S3 s
/ D" ~7 H) _: @/ C. M( ?
& b" ^0 \7 T) a; V0 B8 o/ d
) M& A0 c1 b+ P7 v$ X)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企业管理者,用人不能求全责备, 而是要能容人之短,用人所长!) w: Y" s* [% ]) N1 r
- G+ u) J9 B1 R& x# O( K
(四):忠言逆耳利于业!
# y0 f4 V) Y5 E! H! G, O7 J' C
0 R2 ~' x$ M/ b文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 “何乃若是?”子思曰: “人主自藏,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藏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荣,献莫甚焉,君暗臣献,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与,无类矣!”
$ u- D4 A: ~# }8 V) L
( ?; i2 i" p; i: w) K                                        ----《资治通鉴周纪一》
( T. \( _7 P  d
( u1 O  F+ V- q
% f  H1 @; _! j1 e, ^- B& B6 W3 m0 `, _& U8 W
    卫侯讲话或计划错误时,所有的大臣都同声附和,与卫侯如出一口。子思看到这种情形后说: “以我看卫国的情形,正所谓‘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啊!”公丘懿子说:“怎么这样说呢?”子思说: “君主自以为是,众人的意见便不会被接纳。凡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就等于排拒大家的计谋,何况同声唱和来助长罪恶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真相,只喜欢别人赞美,昏暗莫过于此;不揣度事理所在,就胡乱奉承,献媚莫过于此。人君昏暗,臣下献媚,这样的人,身居上位,领导百姓,人民不会追随他的。如果这种情形不早点停止,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
; \  H$ Y& O! \8 S7 t
  Q' v2 N3 u  m# J. Y 9 E3 G) N, |: n8 b) S, B

$ Y  w+ j% K& J. L1 {4 I9 s    臣闻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9 s- S; U8 y9 v" b

+ D: R% V! b" N. J! M& p' O; _                                   ———?资治通鉴晋记一?; q! W# j) W7 |

, O: I; k0 t4 W; j    臣下听说:使国家振兴的君主,喜欢听别人告诉自己的过失,荒废朝政的君主,喜欢听人歌功颂德;喜欢听人说自己过失的君主,过失会日日减少,福祥也会来临;喜欢听人赞美自己美德的君主,美德会日日降低,并且灾祸也会来临。8 ^8 X3 t" }4 E7 u2 [# r
# Z- W) d' f4 Y

* z) I7 O  A, [, }2 w; C. ?, _" I  b5 T
    喜欢听同自己相同的观点,不喜欢同自己不同的意见,喜欢别人的赞美与夸奖,不喜欢受到批评,这是人性的共性,也是人性的弱点。但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却必须超越、克服这种弱点!任何时侯都必须广纳意见而不能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多亲近喜进衷言与说话做事实事求是的人,远离喜欢溜须拍马的人;对赞扬与夸奖保持冷静,对批评的意见虚心接受!
* z7 C/ R" q) [) M7 ^2 E. r% U  W& B' b7 B. R& P; o, h7 v4 G6 h

, g$ |; x/ S* a5 J: j  ]% r! Y+ M8 b0 d! U: s+ m& ~" D! E- ?
    放眼古今,因皇帝刚愎自用和喜用谗臣而导致国家灭亡的例子实在太多;放眼中外,因企业管理者自以为是,不能广纳意见,虚心接受批评,喜重用溜须拍马者而导致企业最终破产倒闭的也数不甚数!
8 |' N. ~7 I+ U$ C( I' U3 G5 M, g8 Y' T5 Z4 _
(五):令出必行,诚信无欺!
1 {! p4 B; _1 V6 q' ^" N( g+ L5 Y, V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6 t! x0 Q7 o4 a& g* Z3 j! g7 J
0 g- y" D2 `6 H6 J. z% X3 C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行,刑其傅公子虔,鲸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8 A+ a6 n/ N7 R! B3 I" L- A+ |3 S3 ^# f5 r# h( n  A0 N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且不哀哉!) ~0 X5 O+ D" ^7 z. J
. J7 L! x4 _6 M2 Y
                                  ——?资治通鉴周纪二?& G8 e* t1 ~+ M8 W
, N9 K8 w( E; Z/ T7 Y
    法令制定后,未立刻公布,卫鞅担心百姓不能信从,就在首都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桩,征求能将木桩搬到北门的人,给黄金十斤。百姓觉得很奇怪,没人敢搬动。于是卫鞅再次许诺说:“能将木桩搬到北门者奖励黄金五十斤。”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把木桩搬到了北门,卫鞅立刻按承诺奖励了这个人五十斤黄金。以此建立信誉,然后才公布法律。' `& o* R# f# _. a5 Z! i0 o

$ g5 Y1 A5 U$ h- n& P
; \* |8 ~3 [) {- |* l& Q
/ D  e2 v5 G1 \' v' l! ~- y$ j   发令施行一年后,有数以千计的老百姓,前往国都陈述新法的不便。这时,太子触犯法律。卫鞅说:“法令之所以无法施行,是因为在上位的都不去遵守。可是太子是一国储君,不可对他施以刑罚。”于是卫鞅便将他的师傅公子虔初刑,在他的老师公孙贾面上刺字。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后,便开始遵守法令了。2 N" d/ g1 y1 a9 H: |2 ^$ K& Z

3 H; v3 x2 C% ]: D0 N1 Q
. Z) z0 Y5 p7 j* P3 ?9 P( z3 p) K" T, u0 @: G8 M% M
   司马光说:信诺是君主的利器。国家赖人民得存,人民以信诺归附;不守信诺,便无法驱使人民,没有人民,便无法保卫国家。因此,古时的君王,绝不欺骗民众,称霸的强国,也不失信于四邻,懂得治国的人,不失信于百姓,懂得持家的人,不失信于亲友。不懂得则刚好相反,失信于邻国,失信于百姓,甚至失信于兄弟,父子。使得上下互不信任,彼此离心,造成败亡的后果。靠欺骗所得的好处,无法疗治他所受的伤害,所获的利益,不能弥补他所遭的损失,这难道不可悲吗?
+ @  \+ p3 N8 x0 d0 `/ _, L7 {2 H; F! _
/ k: E) y8 h/ f* R/ n5 A5 s6 ]

2 }8 _+ y( f: z" l   人无信不立,管理无信不行。作为管理者,不论何时何地,事无大小,均应恪守住的准则之一,就是令出必行,诚信无欺!
  p5 c  H- g( P
) h- `, f+ C& [) Z5 f1 Q(六):胜不骄!
( n& T6 [/ ?  F$ m
+ W# d" S7 F0 ^; s& j6 i& b项梁已破章邯于东阿,引兵西,北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沛公又与秦军战于雍丘,大破之,斩李由。项梁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谏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乃使宋义使于齐,遭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 “公将见武信君乎?”曰: “然。” 曰: “臣论武信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急行则及祸。”二世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败之定陶,项梁死。
5 r9 m. `* L' f) ?5 m( u8 {) K, t# u' T, k2 M* V$ s
                                               —?资治通鉴秦纪三?
( \2 K- N# }& b7 F5 m( G* L3 f
$ [4 |" K1 [! {& f3 Q* X4 [   J& w# s0 {, V# N1 H1 p" _" h

/ Q4 K" X5 }1 Y& V7 @8 f* z# o2 U    项梁已经攻破章邯大军于东阿,再率军西行到定陶,再次大破秦军。项羽、沛公又大破秦军于雍丘,杀李由。项梁更加轻视秦军,面有骄色。宋义进谏说:“打了胜仗后将军骄矜,士卒懒惰者,必败。现在士兵们开始稍有怠惰的情形了,而秦兵在不断增加,我真为先生担忧!”项梁不听。便派宋义出使齐国,路遇齐国使者高陵君显, 对高陵君显说: “您是要去会见武信君吗?” 高陵君显说: “是的。”宋义便对高陵君显说: “我敢断言武信君必败;您若慢行,可免一死,若速行,肯定会招来横祸。”二世出全军支援悉章邯攻击楚军,在定陶大败楚军,项梁战死。: E" g( E( ]" Z8 t* k
- y$ P0 I8 w7 t7 L9 ^
5 M: z0 g# p; a
4 b' p' R. o# T5 z0 e6 x7 m8 ?
    骄兵必败。骄而不败,放眼古今,还未曾有过,可惜项梁一世英雄,也没能一直恪守胜不骄的准则,以至于尚未取得最终成功就断送了性命,实在让人惋惜!; i' f' h. A4 c1 g; w
. j/ L3 |! C3 y  M

6 H& e+ e  `. g* D' v) Y0 P6 U- ]5 r! v8 G% X
    商场如战场,生死祸福常牵于一线间,作为肩负企业发展重担的管理者,有必要让自己和团队的每一位成员,时刻感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存忧患意识,真正做到任何时候都胜不骄,败不馁!如此,企业之树方能长青。
" |5 z0 s& {/ z4 e6 ?" g2 y, b) B) h/ w, k1 v% K
  h* k. [  b$ e% _6 c

0 b& Y  \7 ]! N6 c) {' L1 h(七):胜衰有凭!
' P1 ?2 l. X2 n7 Y6 G0 B. }2 a) \2 y: G7 R$ h
“项王暗噁叱詫,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邧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
3 W2 h8 l' F$ q; k1 J4 h' n' Y. o. p4 _9 W* y5 ~% r8 b
                                                     —?资治通鉴汉纪三?
9 s$ w( J0 z; v7 A# z/ R
: }' w; O0 F6 |- k / C4 T& ]* ~% q& M: w' ]+ I& t
' s& E5 Y  z8 ]% E
    “项羽发怒大吼,千人都会被吓得收不回魂,但是他不能信任人,也不能把责任托给贤能的将领,所以这只不过是一般人的血气之勇罢了。项羽待人恭敬慈爱,语气温和,部下生了病,他会同情流泪,把食物送给他;至于分派用人,有功劳应当封给爵位的,项羽却把印信的角都磨损了,也舍不得授给当封的人,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妇道人家的仁慈。项羽虽然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可是他却不驻守关中而建都在彭城;违背了义帝当初的协定,而且把自己所亲近、所喜爱的人封为诸侯王,是很不公平的行为;赶走了诸侯的故主,而封故主的将相为王;又把义帝迁移到江南,他的部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残破毁灭的;百姓都不真心亲近归附他,只不过被他的淫威强大所逼迫罢了。所以他名义上是称霸天下,而实际上却丧失了天下民心的支持,他表面上的强大也很容易变成衰弱。”4 H' ~: x% l8 V: z6 j

! j( B2 G1 F& ^% @6 b7 z( \ $ y0 T7 D5 e) O! p- y& `6 ~: |

4 P) }" Q- T  F' q, G    这是刘邦按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将后,向韩信问计时韩信对项羽的剖析,精辟的预言了项羽后来的必然失败及其缘由。
7 Z! W) w6 t9 a- ]; Q4 }1 C9 d" x. V
9 U3 x- c0 R9 ]$ G3 q# O0 Y
$ ?+ c. B; s& e& h- _$ J& S& M' f7 }4 h* I& }
    想当初刚入关中之时,项羽有四十万大军,刘邦不过区区十万人,而项羽为西楚霸王之时,刘邦只不过是迫不得已做了一个小小的汉王,而最终刘邦能雄霸天下,项羽被迫自刎乌江,短短数年之间,情势发生了如此巨大的逆转,实在是值得深思而引以为戒!: k: O, F5 b5 P- S* m

% x% X" Q% Z7 r) H/ L4 ^9 Z
8 m9 z9 h3 F: i* v) x1 g! P- S  N* B/ {% r
    不能信任人,不能论功行赏,不能守信,该宽厚时却又不能宽厚待人,从而丧失了天下民心的支持,这哪是上天要灭亡项羽,实在是他自己打败灭亡了自己。
) y5 s! ^" J" q- }5 y7 l* U4 x4 k4 S" Y) T, P
& v, U/ ?7 S. C1 m- ^+ s
9 k$ l4 g- y) K  m) y4 B( p8 \! X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项羽由强转弱,最终败亡的这段历史,实在是今天的企业管理者们最好的一个管理学案例。其中蕴涵了造成企业胜败兴衰的深刻道理。
4 N2 A% k( ~0 [. D( q9 Z
5 \: w+ T; j# m
  k- U2 _; }  f6 m
& C( b+ h' }- p! Y5 w" m8 M(八):广开言路,正确决策!
9 {  ?8 ]3 P: r5 A' v, o! Q7 [' j1 G
   扬子《法言》:或问:“楚败垓下,方死,曰:‘天也!’谅乎?“曰:“汉屈群策,群策曲群力;楚潡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 c; a* A" {2 Q$ v
" c* z: p& ?8 w$ g/ ^+ D' w
                                           —<资治通鉴汉纪三>
  G1 n& h( l) s5 T. h+ x  F. B$ J) D2 s
) V5 E. |  d2 P8 e7 X8 [
4 J2 {4 a$ t  `5 b& X
    扬雄《法言》说:有人问:“楚王兵败垓下,将要死的时候,说道:‘是上天要亡我!’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回答说“:“汉王刘邦尽量发挥、利用众人的智谋,这些智谋调动了众人的力量。楚王项羽憎恶采用众人的智谋,只发挥个人的作用。善于发挥、利用众人智谋和力量的人就能取得胜利,只凭一己智谋和力量的人就必定失败,这与上天有什么关系啊!”$ t/ H: j/ v1 [& N+ @0 R5 F

; q1 H9 X/ ?; g1 U- O; U# u
# c2 Y0 m% V5 Z- `
3 k! d6 }1 L# w$ `, Q. q; ?* n; N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短短八个字,所包含的道理却是极为深奥,要真正做到就更为不易。刘邦做到了虚怀若谷,广纳建议,终于成就帝业,项羽刚愎自用,最终自毁。0 G8 i  l$ N# ]

6 u# c7 t, F4 _  X$ G1 D . e) V1 G7 u- j/ Z. j7 \
# \  T  E* Y7 H( @: _. R& m: e
    其实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在这方面刘邦和项羽的差别,胜负、输赢其实是早已注定的,不是取决于天意,而是取决于用人、胸怀和决策!3 [- G% E8 o& M% }) q2 H" l3 }
% {$ @. `1 }2 o" P# m( V8 Y
6 i* u( [9 K) U: N9 l

$ i6 H( S  K; r. A. \    在群雄并起,秦朝天下大乱的时候,楚怀王曾和众将军商议说:“先进入关中者封王。”刘邦和项羽都愿西行入关。但怀王的诸位老将都认为项羽为人狡猾残酷,曾进攻襄城,将襄城人民全部活埋。凡是他所经过的城池,无不毁灭。秦国百姓久已痛恨暴君,应派有长者风范的人,仗义西行,告谕秦国百姓,不欺凌暴虐,方可攻下。项羽不可派遣,只有沛公平日是宽厚长者,应派他去。这一决定,直接造成了刘邦能先入关的结果,为后来与项羽的大决战赢得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基础与支持。刘邦的宽厚战胜了项羽的残酷。2 w0 R( U4 u  V, W, X2 A, v# M
" L7 a* ^1 P' O+ A

& y/ _0 C, `) Z3 W, y7 p2 V# ^8 y
9 r' s) m' T  \, o' x    沛公刚进入咸阳时,想要留下秦国华丽的宫室、豪华的服装、名犬良马,贵重的珠宝和几千材夜思。但樊哙劝他说这些东西都是导致秦灭亡的原因,想要拥有天下,怎能要这些东西,张良也说不能刚进入秦国,就想享乐,而应该以伶悯安抚人民。刘邦听取了樊哙的意见,领兵回到霸上。并废除了秦国留下的严酷刑法。革命尚未最终成功就贪图享乐,因这而失败的例子很多,远的不说,近代的太平天国就是例子。难的刘邦能采纳樊哙意见,在成功之路上闯过了重要一关。# |6 k7 Y( `3 j, G1 p! c
3 S( k) J1 y5 r

6 ?6 F) ]; E% t! s  s6 H% a: w
$ O0 G* Q' g- q7 G2 ?5 V. }; X    这时候,项羽也进入了关中,且在兵力上拥有绝对的优势。项羽的谋士范增看出刘邦志向不小,让项羽要赶快乘势攻击,但项羽并没有采纳。待到刘邦到鸿门向项羽谢罪,在鸿门宴上,范增要项羽杀了刘邦,但项羽仍未采纳,错失了确立霸业的最佳时机。试想,如果项羽正确决策,采纳范增的策略,那么,我们今天读到的历史就会是另外一番情况了。' Y0 J4 x# Q" w. I# Q5 @

) C, |' M; a7 c8 m/ u4 \
  T' s4 A8 C0 b- l' u( G- i8 V8 g3 X* T% Q1 f4 g
    在项羽把刘邦封为巴、蜀汉王时,非常生气,想进攻项羽,但周勃等都认为当时实力悬殊太大,没有胜算,而应暂时屈从,专心做汉王,再徐图天下,刘邦又采纳了这一重要而关乎生死的意见。
) W$ M4 E3 c: z( C$ b, t) @! I6 G: Q* h7 h6 B4 L4 X

3 @: M- h2 \( e0 P, l8 \( `0 V- v
5 N+ u3 {/ S2 x+ r6 U: U. p; d    韩信最开始是在项羽的手下做事,但并未见重用,待到了刘邦帐下,也仍未被重用,韩信便想开溜,结果萧何发现后把他追了回来。刘邦采纳了其意见,拜韩信为大将,这对于后来能够“王”天下,取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 m! J6 Z5 o7 H; |
8 V3 @+ p, |/ V' l$ O! S$ }

; s5 I# q% r, s. y  X, ~. |
6 V7 u; S+ _) R- O+ t    郦食其曾建议刘邦封六国后人为王,但张良认为不可,并详细分析了原因,刘邦马上打销了早先的主义。接下来,刘邦又采纳了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羽与身边大臣的关系,直接造成了项羽不再信任钟离昧,范增等大臣,造成最重要的谋臣范增的生气出走及死亡。自剪羽翼。
: j0 \# j& q- y, T  U/ J
  f' B6 V  N- J9 \1 Y
4 A. V2 W& P; ]# E: Q" o9 j0 f9 ~  d2 w; k. p1 f3 W$ _) j
    在决战最严酷的时候,刘邦听从纪信的意见而得以逃脱危险,又听取辕生的意见而在与楚的战争中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听取了郦食其的建议占领了楚军的粮仓——敖仓!在韩信、彭越不听调遣时听从张良的意见果断封韩信、彭越为王,得到了他们的支持。而项羽呢,最后因不听乌江亭长的东渡乌江的建议而选择了自绝。3 A! o" s  l5 w( b6 y* `+ o- M

$ C7 I* o! V# p 4 T% A& ]" L5 N5 j* a! w; x% s- Q
- i; r, S) x  T5 b$ L
    刘邦的广纳建议,博采众长,用人不疑,正确决策战胜了项羽的刚愎自用,不能广听意见、群策群力,生性多疑和错误决策!* s& e$ t* T, I2 c; ^& ]1 Z+ q
  q) ?/ C5 x8 `; |( C/ u  Y) h
0 l$ n0 G3 @8 I6 r

. T  Z! @0 i2 Z" {8 i7 T    详细了解楚汉相争的这一段历史,就会明白,作为管理者,广开言路,博采众长,群策群力,正确决策,拥有宽广的胸襟,在企业管理中是何其的重要!$ m( h3 m! d& _

$ U% P; C$ V: p# b5 |4 a. y1 K  O* u5 s! r/ ?
标签:资治通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关注

7粉丝

82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