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雨后 于 2012-3-21 08:54 编辑 : `$ B; q. L. Q( A* U
% C# k- G( t% }% s
答谢词,是指特定的公共礼仪场合主人致欢迎辞或欢送词后,客人所发表的对主人的热情接待和多关照表示谢意的讲话。答谢词也指客人在举行必要的答谢活动中所发表的感谢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讲话。! |# @& H; L- e' U1 b7 o/ s/ D3 z
6 v ^, H2 J7 h$ Y) E' j基本格式:(1)标题。在第一行居中的位置上写上“答谢辞(词)”。
) H4 {; S6 i% o9 ?6 \9 U q; v
g0 K, q7 X K) U(2)称谓。另起一行顶格写致辞对方的姓名、头衔,既可以是广泛对象,也可以是具体对象。称呼后加“:”以示引领全文。
8 s8 W! a' A* q2 }. C7 U$ g+ p/ ~" t; b! X) r4 W H8 ?* x: ~
(3)正文。
! c( Q A5 ]4 q# g8 T/ _: F' L2 P+ Z: w
首先对主人的盛情表示感谢,并对对方的优越性予以肯定,表达出自己的荣幸与激动。这是答谢词的写作重点。
$ Y; E7 `8 L$ y `8 {; y
+ Q3 [2 a% a$ i' }& `另外,要对对方的情况做较具体的介绍,以示尊重。* M G9 v& |) ]% g) N
6 k* A( K( ^2 ~8 L" T$ r9 X, h
第三,应提出希望与之进一步发展关系的强烈意欲。, `% Y' O( S9 R; T, u8 l
. y: S6 I6 G5 d' s结语,再一次用简短的语言表示感谢。 G, U* T6 w6 b5 S* Q
- V& Y2 [+ V3 C0 f9 g( k基本要求:4 ~! |& B# l& d+ j
1.内容与结构要合乎规范, ^' P9 o* [% g& {7 }2 [9 j
$ l" _8 j9 o8 d U8 `$ G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两类答谢词所涉及的写作内容以及所运用的结构形式,各有相对稳定的模式。在写作中,一不可混淆,二不可随心所欲地“独创”,要尽可能地符合写作规范,否则将会张冠李戴、非驴非马。
0 T, U: I, W8 ^& l5 `: k0 [* M& b$ d5 z/ R5 Y) o8 }( v; T
2.感情要真挚、坦诚而热烈
3 E* _+ G% H# J : w, I$ q, D- C
既然要“答谢”,就应该动真情、吐真言,这就是所谓“真挚、坦诚”;虚情假意、言不由衷或矫揉造作,只能引来对方的反感。况且,“答谢”的本身,就是一种“言情”方式,既然要“言情”,就应热烈奔放、热情洋溢,给人以如坐春风的温煦感;否则,那种薄情寡义、冷冰冰、干巴巴、硬梆梆的致词是很难获得对方认可的。9 x5 ]; f2 D' b9 i9 l! B s
3 P0 ]7 R8 T2 f8 j1 @! O
3.评价要适度,要恰如其分
% w9 R! Q: o5 R! A' b$ T8 M) L' G
2 I# \% U+ |% E) k6 x' s8 W一般说来,对于对方的行动,“谢遇型”致词不宜于妄加评论、说三道四。而“谢恩型”致词则可就其“精神”或“风格”作出评价,但要适度,要恰如其分,不可故意拔高、无限升华,以免造成“虚情假意”之嫌。4 G4 W3 ~2 }& `, d; f* a3 G) I: A2 ^
$ c& D5 z. Z, @/ e9 X
4.篇幅要简短,语言要精炼
4 f# Q& A" c/ I2 A: p
* Z4 {, \5 Z: G" V! d: ~0 e礼仪“仪式”究竟不是开大会,致词一般应尽量简短些,决不可像某些领导的会议报告那么冗长。作为“答谢词”,千字文即可,连战先生的答谢词写得很美,不过,也许是由于60年来的第一次答谢,“酒逢知己千杯少”,其篇幅稍显长了些,但是倒很适合当时的情境。一般“答谢”是无需这么长的。3 [5 b! ?6 X) p* V7 f& U0 R1 ^/ T1 F
: B& z. U/ d7 k3 f7 a
要想篇幅简短,语言必须精练,应尽可能地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掉,努力做到“文约旨丰”,言简意赅。6 b4 U9 d3 w) s' I" w
写作要求: 要想写出高质量、较完美的答谢词,除了把握以上几点“要求”之外,还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 S3 f( M6 z9 q( ?
9 }2 Y+ z- d/ t( A: N. u, @ @1.客套与内容
0 Y" d0 A1 d' K6 U; B/ w R' z5 a( T# K5 H+ H
“客套”是礼仪的表现,“内容”才是实际的东西。本文由老秘网推荐,一方面,需要客套;但另一方面,客套要为内容服务,不宜过多,更不宜过分,以免造成对方的反感。3 @/ f# r/ u2 \
, Q+ p+ f1 X) n# ~* l1 |. n
2.友谊与原则6 H$ Z5 [9 _1 }& L! b
% g; z$ p' x) Q( t- ?" X在谈论双边关系时,既要充分表达友好之情、友谊之愿,又不可丧失原则立场。对于敏感性问题应尽可能地回避(宜放到谈判桌前去解决),对于回避不掉的矛盾与分歧,也应以坦诚的态度、暖和的口吻、委婉的言辞作出恰当得体的表达,要谨防出言不逊或不慎而伤害了对方的感情。! W$ M! g) m+ j$ W
9 y6 [# S1 ^% U9 c* k% s; s3.过去与未来
% n6 e0 q$ R. r6 r: ]3 O2 A/ S) I& D3 s; k$ { j. {- b* Z
连战先生引用得好:“逝者已矣,来者可追。”对于昔日的矛盾与分歧,不宜于念念在口、耿耿于怀,应面向未来,化干戈为玉帛。故而,致词中应少讲昔日之“辛酸”,多谈未来之“亮丽”,在这里,连战先生的致词堪称典范。
& G. Q) \0 K6 z* u# {1 a+ }! N5 ^1 a* S
4.现实与设想
2 N4 H! \5 P/ S: ^$ y! j
7 s& @/ Q; l' y9 ^* [4 M$ ~, p也许,“现实”的双边关系不那么尽如人意,甚或存在着较大的矛盾与分歧。对于这种情况,致词中可稍作点示,而应集中笔墨去做较完美的“设想”,因为“设想”的本身就是“面向未来”。但是,“设想”毕竟不是“现实”,不宜于说得那么实在,忌用“一定”、“必然”等副词修饰,宜用“虚笔”出之,比如可采用假设连词以及带有“感觉”、“希望”意义的意念性动词加以表达。在这方面,连战先生做得很精彩,请看他的惯用字眼:
& \+ c- z) L6 }5 @6 C% \" w) _; @ . l2 m' Y0 F: U- i( h
“假如”(用2次),“我相信”(5次),“我觉得”(3次),“我个人觉得”(1次),“我也感到”(1次),“我非常盼望”(1次),“我们也相信”(1次),“我们很希望”(1次),“我们也希望”(1次)。/ Q3 M/ H7 B9 k6 j
7 y: U, W- c j z( F- E; I/ `9 r* v1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 w: Y1 [7 L1 S8 C
9 b$ \9 E, Y" N# C
8.“雅”与“俗”
2 v$ j1 P$ h2 U# c0 b$ W$ [7 }& `! j5 k& h& B0 \2 _( ?) B- |
这是对致词语言的辩证要求。与其他的演讲文书一样,答谢词是诉诸听觉的,要想让人听得顺心悦耳,就应将柔美雅洁的书面语与活泼生动的口语有机融合一体,以获得琴瑟和弦、雅俗共赏的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