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学海无涯 于 2012-3-15 08:35 编辑
( S. O. n9 d9 x0 P$ a& N, P1 F/ o" D) {$ z
一、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 T% {3 S1 O) \! A1 o+ ?9 x4 G4 } i1 ?; w
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平常把材料称之为文章的血肉。材料妥当、充实的文章,无疑是有血有肉的文章;材料缺乏的文章,是空洞无物的文章;材料零乱、不当的文章,是不合格的文章。
; G! v1 E$ @3 {
& r2 Q$ s2 N2 {3 l1 n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材料就无法写出好文章,正如没有血肉的人其灵魂也就无所依附一样。
0 @! T1 ^! p7 K S# u/ Q; O7 ~1 `
1 G3 `1 s- R8 t' H, ^, s$ p主题和意向是抽象的概念,要把抽象的概念变为血肉丰满的文字篇章,就得有具体的典型材料。因此,平时注意积累、贮存材料是十分重要的。平时对各种有用的材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到了写文章时,无论怎么样搜肠刮肚,也是无济于事的。0 R$ o* Z& l* d+ o# ?4 [
# C: N4 l" N: J二、常见的几种材料失当现象
6 V4 Z) L) t6 q0 ]+ @0 S/ I
$ K; K% B' k% Y8 T3 j& j2 m8 t7 |1.内容空洞 / @: Y( H/ ^9 V$ @+ V
2 l1 H1 }9 G, N8 Q/ q这种现象在初学写作者的文章中十分普遍。有一部分人写文章不是用材料说明(说明文),不是用论据证明观点(议论文),不是用情节、细节丰富文意(记叙文),而是一味堆砌空言,凑合文句,以求填补空格,完成篇幅。有的空发议论,有的反复咀嚼,有的罗列豪言,有的满篇号召。例如,《跨进新世纪》一文的结尾:
?. W/ h1 A7 y, x! P- A" T) Y$ M5 M' O/ g, P$ w! c& _
年轻的朋友们,我们是新一代,是八十年代的青年,九十年代的青年,是敢于尝试的新一代。让我们克服传统的因循守旧的思想,冲破层层阻力,勇于尝试,敢于尝试,乐于尝试,在尝试中向着21世纪奋勇前进吧!
6 s; X2 ^% M. W3 z x. s
$ N0 _8 J" p2 M0 _, C' S显然,这是一段抽象的理论,空洞的号召,没有切实的材料。! ^ Y" Y. f6 z: z% S
3 [! t/ |# \6 m- {( U: _
2.同型堆砌2 Q5 @8 d( g5 _. o( N& n
7 Y2 q7 h) q+ w( w5 S5 y: X所谓同型堆砌,是指文章中并列地罗列同一种类型的材料,用以证明同一个问题。例如:* V1 G4 s( n) P. }: M8 b( @5 u0 ~7 x
" ?% V7 M$ W$ _* e
做任何大事都必须从小事做起。达芬奇从“画蛋”开始学画画,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画家。李四光从研究石头的形成开始,为祖国石油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达尔文从具体的生物化石的考察入手,提出了进化论。李时珍潜心一草一木,写出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马克思从平常的商品交换开始解剖资本主义社会,为人类解放指明了道路。7 H" {6 a w' P! v+ D, d, w
1 B9 t) ~) e+ C1 ^
这里,接连用了五个例证,但都是同型材料,因为它说明了同一个意思,就连表述的语句结构都完全相同。作文的篇幅有限,讲得过于繁琐,时间不允许,字数不允许。从另一角度看,用一大堆同型材料证明同一个问题,也是没有必要的。- d4 {- f) u' v
) L" z3 f0 p( x. A. b
3.材料零乱1 S! y L; Q0 i2 Z9 v' j; A" n
* ~/ k* R, I: a" K) c, {( J
有一部分学员,由于抓不住明确而集中的主题,同时也不会按照一定的逻辑思路选用材料,因而看到作文题目后就六神无主,信笔涂鸦,凡是和文题相关的许多问题都未经梳理就一揽子写进来,显得横七竖八,混乱不堪。例如,谈习惯问题,满篇便堆满了有关“习惯”的例子,诸如南方人爱吃甜食是习惯,北方人爱吃咸食是习惯,西方人拿叉子是习惯,印第安人住茅屋是习惯,艾斯基摩人吃生鱼片是习惯,文人学士舞文弄墨是习惯,剑客武士舞枪弄棒是习惯,开放的人走出国门是习惯,封闭的人固守陈规是习惯,……材料之间看不出有序的逻辑思路,而且没有对有关的“习惯”评价论述,写到的问题颇多颇杂,但主干不明确,目的不明确,不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 u7 I6 g F5 V
: e* W/ R# N8 I5 e) M& K6 q* N
4.主次颠倒
6 C% r$ E; s3 g) |/ a! {2 Q
6 u( V+ H9 k! x: ?, f. f文章如同一座建筑,在材料使用上要有主次详略。主要的中心的材料要详写,次要的侧面的材料要一笔带过。有些人写作文时恰恰把需要详写的中心材料一笔带过,却对不重要的材料大写特写。例如,有的人写《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篇文章,不谈科技和生产力的关系,却大谈提高教师待遇问题。
# N N1 f# B# m( x* ]7 u2 T8 {0 i! a* p3 l
三、作文选材的依据( M4 n: u9 Q2 O3 ~+ e
& m5 L7 n: z/ g2 z, c3 P0 F7 j1.紧扣文章主题选择材料,做到观点和材料一致
4 ]/ g( v% |% n* ^7 Q! s/ q
" H m7 O3 T! s$ G. [3 ^; Y主题和材料之间存在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材料决定主题,主题决定材料。所谓材料决定主题,是指主题确立的阶段而言,即主题是从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而不是凭空产生的。所谓主题决定材料,是就具体的写作阶段而言,即根据表现特定主题的需要而选择,而不是毫无目的地选取材料。例如,写一篇《水的启示和哲思》的文章,就不能从生活实用的角度选材,而要从哲理角度选材。流水不腐,启发人们在运动中保持良性;滴水穿石,启发人们通过日积月累获取真知;逝者如水,不舍昼夜,启发人们珍惜光阴;水势就低,启发人们不要好高骛远;水生万物,启发人们维护生态平衡,爱惜地球大家园里的一切生命。
) ^" e1 e; C- K" I$ m3 p$ s
" \1 c U, v* y2 l不仅所选材料要切合主题,和主题一致,而且所选材料要同它所说明的分论点也要切合一致。这里的切合,是指某一逻辑点结上的重合,不是所有的角度都重合。下面一段话中,材料就不能重合:
! a' K; X* {$ v* A
* D( Z% V" L0 \: g5 S# X谋求共同富裕,是我们改革的根本目的。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两棵树也不能改变气候,只有大片大片的森林才能改变气候。因此,我们要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7 T7 O \; \6 e" C$ N7 M0 l. K5 j5 Z$ Z6 c0 q D/ i( j
倘若将角度转换一下,找到“树木——气候”与“个人致富——社会致富”的对应关系,就能使观点和材料一致:
7 p7 y% H. U% p$ }/ c" Z, f
2 x8 d7 |- L0 J+ J, X+ X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大片大片的森林才能改变气候。同理,一两户暴发户不等于社会富裕。在致富路上有先后,但一部分人富起来不能以另一部分人的贫穷为代价。只有不断地使富起来的人数扩大,由量变引起质变,社会面貌才能改变。( v( Q7 P5 q b- X
) W0 W8 {& u k3 G/ s
2.根据新颖与典型的程度选择材料 @7 W: X$ G# R w
; g. Z- z7 |& C4 K; B' r2 U+ v( i3.根据文体需要选择和安排材料( m* i8 @( ? v( ]
8 _5 ~- I7 p* ` y
从根本上讲,写作的对象决定了文章的体式,也就是说材料决定了文体。反过来,不同的文体对材料的要求不同,安排材料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 A! @; c. S3 e
- H8 V8 Z4 _3 W9 R0 y j$ v, S6 j, ^ S( d记叙文的任务在于写人、写事、写景,其材料表现为细节的展开,情节的连贯,景物的铺排。写记叙文忌抽象概括,要有具体的情景物态,具体的人事活动。例如 ,把古代的一首叙事诗改写成记事散文,就需要合理推想,要有丰富的细节和情景。- d8 b# E5 l) g5 y
6 [# x4 j# q3 D4 j$ r( k
议论文的主要任务是阐明事理,讲清道理。议论文所引用的材料分为事例材料、证据材料和论证材料三种。先看实例:
& _; d1 A+ ?; E7 T! a! c
1 D. R& r/ }& } X( o. g) ]① 古代的兵器主要是“冷兵器”,如剑、刀、斧、箭等。1 b' \4 d$ H$ n6 A) X" t7 G: k: q: @
& f2 r; e3 j! z" U( c5 X( }② 这些青铜剑的出土,充分证明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冶铁技术。2 N6 c) x; O% V& d/ G8 Y
6 N7 m' Q+ F/ G
③ 我国古代有个“刻舟求剑”的故事,讽刺了一个死搬教条、拘泥陈规、不知根据形势变化而采取有效措施的人。我们一些思想僵化的同志,就像那位过江的人,脑子里总是刻着陈旧的记号,用一些已经过了时的观点和办法对待现实中的新问题,结果免不了碰壁。
) L U4 Z' u7 W e% H. E4 ?# e; A+ i5 p8 z( _' @% w
上面三段话中,都涉及到“剑”的问题。例①中的“剑”是事例材料,即古代兵器中的一种。例②中的“剑”是证据材料,证明了一个问题。例③中的“剑”是论据材料。事例材料是简单的枚举,起一种“明示”的作用。它和论述的问题之间一般是从属性的、总分的关系。证据材料以自身具有的属性证实某一问题,它与证明的问题一致(就某一属性而言)或重合(就某一维度而言)。论据材料则要求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中实现推理功能,它和论证的问题之间呈现出逻辑关系和逻辑联结。上述三例中,“剑”和“兵器”呈总分关系,铸剑技术和冶铁技术呈同一关系,“刻舟求剑”和“思想僵化”有着逻辑性上的对应:社会发展了(船由那边开到这边),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的时代(刻着一个记号),那么就要碰壁(找不到剑)。这三种材料可根据需要灵活采用。! E& N+ ]9 N3 L+ `0 i8 B% f5 M' \
+ \7 n/ o' e7 N2 Q议论文中的材料,概括性强,不像记叙文中的材料那样具体详细 。例如有篇《谈变》的文章,这样概举有关材料:7 M; I& e8 v8 s& }( L, U* D7 r# d& b, Z
6 o+ g% Y# T1 u8 x6 X4 m: O& q
从天体运行到生物进化,从日月交替到沧桑巨变,自然界在不停地运动;从商鞅变法到辛亥革命,从人权宣言到明治维新,人类社会也在不停地变革。
$ ~8 }0 v3 _8 n% R6 O( R% Z( H; F1 [( b2 a5 `; z7 u! r& T, M5 Y
所用材料跨度很大,谈到了客观的物质世界,也谈到了变迁的人类社会,文字非常简约。这种使用材料的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3 _* \. O" P9 |8 v
% C, M! w* t; c2 D说明文、应用文中的材料,不像记叙文那样局部展开,作铺排描写;也不像议论文中的材料那样概括。说明文、应用文中的材料既具体,又概括。它们都是客观的材料,都有现实的物质的依据。当然,说明文和应用文的材料也各有侧重点。说明文中的材料侧重于科学性,应用文中的材料侧重于实用性。% r+ q+ J# T5 S8 X3 Q" C, G$ |
& Q, x ]8 q! T* N" @! |( C- p需要说明的是,说明文和应用文两个概念有交叉,“说明”是指语言的表达方式,“应用”是指文章的价值功能。有不少文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是说明文,从价值功能的角度看是应用文。如我们现代社会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产品说明书、科普应用文、商品广告等,都是这样。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不得已使用这类交叉概念。但话又说回来,这种现象并不影响材料的取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