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况报告的概念界定
& `7 A5 ^! U+ A; v" Y
9 V. {4 \4 q( H n7 a: | 《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1996年发布,以下简称《条例》)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2000年发布,以下简称《办法》)对报告的“功用”(即适用范围)分别作出如下规定:
: i; S/ F/ {" Z$ w4 T" p+ L3 W' v+ I5 b* X- b9 X7 o7 ~0 H
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条例》)! Y1 P9 A# _% Y& U/ Y! a5 T5 L6 f6 a
/ B8 Z$ [* M$ |3 D' F5 _3 c6 K8 C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办法》)
$ P' W, G6 L! d1 u' H2 ]7 A0 ^2 [
( o: T1 F) ^: y" }) Q 依据这一功用,我们很容易将“工作报告”与“情况报告”区分开来: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的即为“工作报告”,反映情况的即为“情况报告”。——这本来不应该出现任何歧义。但是问题在于:这里的“情况”是指的什么?芽在谈及“报告”的功用这一特定场合下,“工作情况”是否还应属于“情况”的范畴?
# `: P4 k% j4 ~0 y9 V
- v+ I& c/ H6 q5 ` 所谓“情况”,即“情势状况”(《辞源》)。从普泛意义上说,任何方面的情势状况都叫“情况”;但《条例》与《办法》对报告的表述,无论是从逻辑形式还是表达内容上看,“工作情况”都是被排斥于“情况”之外的:从逻辑形式看,“汇报工作”与“反映情况”一次性平行摆列,形成互不相容的并列式逻辑关系;从表达内容看,所谓“汇报工作”,就是汇报工作情况,报告既已有了“汇报工作”的功用,那么“反映情况”的功用中就不应再包含对“工作情况”的反映。情况报告中所反映的“情况”,应是一种“非常性”情况,即正常工作秩序之外的某些新生现象、突发问题、偶发事件或意外事故等。( I, d) V0 u+ {, I/ U$ n! r$ Z
$ X! k- X7 ?2 b
情况报告,应该是体现“情、因、策”的报告,其写作目的在于,要向上级机关汇报以下几个问题:出现了什么情况(“情”)?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芽怎样应对这种情况(“策”)? 这便自然地构成了情况报告所特有的行文思路:陈述情况——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措施或建议)。《××省人民政府关于××市第三棉花加工厂特大火灾事故检查处理情况的报告》,可以视为情况报告的范例。(原文附后)
- k0 r+ T/ ^ i6 @7 |' m5 ^" \
+ f, |- ^2 L- }- K* \9 N, d 二、范文结构与内容分析
. ?$ V) z! t1 C8 B9 L$ z# @. X0 N3 O q3 i% [! r9 T( _4 g5 K
范文全篇凡10个自然段,除末段作“结语”以外,其余9段可分三个部分:1、2两段“陈述情况”;3、4两段“分析原因”;5-9段“提出对策(措施)”。具体分析如下:
2 z; u) u5 x1 E. q
3 I5 O8 N0 T8 a E6 } 1.陈述情况
2 T9 F4 ~" B( B' b8 K: C$ L4 i9 v% r0 N' S5 ]
第1段交待损失情况。文章一开篇便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事件,作为全文的总起;接着,以一连串数字说明了损失之惨重,突出了事故的严重性。
$ h6 U8 Z K- v. N/ U8 f; z) I, n
! v3 D. O6 N1 Z, C, d8 C 第2段交待了抢救情况与善后工作,以省府机关组织实施的“调查处理”点题,并以此作为“分析原因”和“提出对策”的依据,为下文张本。* P9 j; w+ i7 K: x
, U- n- q. \! l6 g 2.分析原因
; K9 q% D7 {5 C Q0 g+ F: n9 O6 J) K, n4 P. J4 M
对于事故发生的原因,作者从主观、客观两个角度作出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 j) Y* [( y1 x5 Y" s" b
* m7 Z9 z- A/ l 第3段为“主观”原因分析,这是分析的重点。作者首先以“调查核实”为依据,认定这是一起“重大责任事故”;然后,从“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两个方面作出分析:“直接责任”在于临时工李××违反劳动纪律所致;而“领导责任”则涉及到厂领导、市领导、省领导三个层次,按照责任“由重到轻”、级别“由低到高”的逻辑顺序一路写来,显示了十分明晰的条理。
3 R# O8 r L! r
3 I( L. w5 {! A. V3 O6 d% K 第4段为“客观”原因分析,它虽然处于次要位置,但在整个原因分析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有了它才能保证分析的全面、客观与公正性。
6 u) S- c+ T ] Q4 o' W5 Y2 w& x) P9 i) q7 E2 o
3.提出对策
! D( o z5 d$ \7 _1 H2 e: z$ @0 r4 X9 Q/ A* v; F; i7 [4 a
所谓“对策”,是指应对某种情况的策略与方法。在情况报告写作中,“对策”的表现形态有两种:有些是已经、正在或将要实施的,这时的“对策”便以“措施”的形态出现;另有一些属于发文机关职权范围以外的“对策”,这时作者只能以“建议”形式提出,供上级机关作为决策的参考。不过,无论采用哪种形态,都必须有明确的针对性,应针对具体的“情况”以及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这就是所谓“因‘情’陈‘策’,据‘因’陈‘策’”的原则。
& s+ h4 ~$ B! B, i" M3 v7 A' z$ @0 i: `; I! H
范文的“对策”部分,是以“措施”的形式表述的,作者针对这一责任事故以及安全生产的某些薄弱环节,说明了已经采取的三项措施:其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其二,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其三,善后工作及惩处决定。. L$ |' ~% z2 N E" Y: Z
' A u. ~& g& u, E6 a5 Z
文章最后一个小段,以“惯用结语”作结。( i O4 a i# `. p
0 o5 l" r* r3 b 全文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显示了章法的完整性与条理性。. {7 m2 o a! o* {
1 Y$ r2 z# c" v9 u$ r+ Y
三、范文的表达特点
/ q$ p, o C! A7 Y& {) y1 E
f: _7 k; R1 ? _) {) H. k+ X 范文的表达也颇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5 W* W4 ^* ~. J3 k
" _0 m5 j* u8 n+ K/ \ |, D
1.三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
" @3 O& n# ?1 e: `; ?) p
* g; E) m6 O4 t$ E7 O, U* | 人们常说“报告是一种陈述性公文”,“行文一般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围绕所要汇报的工作或情况,告而少论,甚至告而不论。”(《应用文写作》P118,中国经济出版社)其实,并非尽然。所谓“陈述”,是指“有条有理地叙述说明”(商务版《四角号码新词典》);对于工作报告、答复报告、报送报告等几个文种来说,以“陈述性”来标志其表达特征,还是可以的,但它却不能涵盖情况报告的表达方式。情况报告是“情、因、策”的报告,其中,“分析原因”是“陈述情况”的必然延伸与深化,同时又是“提出对策”的基础与依据,因此它处于全文的核心与重点位置,而这种“分析”恰恰是运用“议论”方式,倘若“少论”或“不论”,将何以写出全面而深刻的情况报告呢?
- b) ]5 ]1 |! ]+ p0 A6 w
1 @5 Y3 S3 Q5 S, w, b: F2 K) i* H 范文“陈述情况”部分,主要运用了“叙述”方式,其中谈“损失”的一段文字,又兼用了“数字说明”法。
4 B3 Q4 o+ A6 q9 D' P# R9 j( i9 b0 }' a; C
附:
& Z/ z" d4 a9 O' |, _: {+ L9 r8 O, s8 V0 t5 w, d& t
××省人民政府关于××市第三棉花加工厂特大火灾事故检查处理情况的报告, x4 F2 M M- R: [: ?0 N* e, y4 {
g J, O& v" E$ @- g国务院:
, r) t* \. W& h9 t& ]
* e7 K3 [' K8 ` r' r- K' C ××××年4月21日,我省××市第三棉花加工厂发生一起特大火灾事故,烧毁皮棉101,980担,污染1396担;烧毁籽棉5535担,污染72,600担;烧毁部分棉短绒、房屋、机器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129,000余元,加上付给农民的棉花加价款3,669,000余元,共损失23,799,000余元。/ D2 h6 |3 O: [" s" q5 N
( J3 }# k, K* Q! k 火灾发生后,虽然调集了本省和邻省部分地区的消防人员和车辆参加灭火,保住了主要的生产厂房、设备,抢救出部分棉花,但由于该厂领导组织指挥不力,加上风大、垛密,缺乏消防水源,致使火灾蔓延,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事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派有关部门负责人赶赴现场,协助调查处理这一事故,做好善后工作。经过上下通力合作,该厂于4月30日正式恢复生产。
) J( p6 n& v$ V" S. u
- s3 J0 c+ a5 S" ^7 [ 从调查核实的情况看,这次火灾是一起重大责任事故,其直接原因是该厂临时工李××违反劳动纪律,擅自扭动籽棉上垛机上的倒顺开关,放出电火花引燃落地棉所致。但这次火灾的发生,领导负有重大责任。一是长期以来,厂领导无人过问安全工作。从去年棉花收购以来,该厂有记录的火情就有十二次,并因仓储安全搞得不好,消防组织不健全,消防设施失灵等,多次受到通报批评。厂长段××严重丧失事业心和责任感,对火险隐患听之任之,对上级部门的批评置若罔闻,直至得知发生火灾消息后,也没有及时赶到现场组织抢救。因此,段××对这次火灾应负主要责任。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厂长张××,工作不负责任,该厂发生的多次火情,从未研究、采取措施,对造成这次火灾负有重大责任。二是××市委、市政府对该厂的领导班子建设抓得不紧。19××年建厂以来,一直没有成立党的组织,班子涣散,管理混乱。这次火灾发生后,分管财贸工作的副市长×××同志,忙于参加商品展销招待会,直至招待会结束才到火灾现场,严重失职,对火灾蔓延、扩大损失负有重要领导责任。三是这次事故虽然发生在基层,但也反映出省政府、××行署的领导,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对安全生产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识不足,抓得不力。
# U4 ?4 Q4 s, Q+ ~# F" L' {
# z# z8 {3 ^* s 另外,近几年来,××市棉花生产发展较快,收购量大幅度增加,储存现场、垛距、货位都不符合防火安全规定的要求。再加资金缺乏,编制不足,消防队伍的建设跟不上,消防设施不配套,也给及时扑救、控制火灾带来了困难。
y* p/ k5 R2 J2 l5 C* x6 l5 s. j! h" |
为了认真吸取这次特大火灾的沉痛教训,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8 g: k- \1 c3 J- ^% S- [7 g! @/ j9 }9 b3 U6 V$ R
(一)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搞好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提高对新形势下搞好安全工作的认识。省政府于五月上旬发出了《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认真学习有关安全工作的规定,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迅速制订安全措施,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安全监察等各项制度。××市第三棉花加工厂发生的火灾事故已通报全省。* L( @* d0 Z! g# e: a/ I6 D
% u: V$ [- Q9 m5 j8 K (二)在全省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从五月中旬开始,省政府确定由一名副省长负责,组织了四个检查组,到有关地市,对矿山、交通、棉储、化工、食品卫生等行业进行重点检查。各地市也分别组成检查组,进行安全检查。
/ J& ~+ Z) M' B
, n0 S' V- ?. ^3 L9 r (三)对××市第三棉花加工厂发生的这起特大火灾事故,省政府责成省供销社、省劳动局、省公安厅会同××地委、行署核实案情,抓紧做好善后工作。××地委、行署几次向省委、省政府写了检查报告,请示处分,并已整顿了企业领导班子,决心接受这次事故的教训。事故的性质和责任已经查明,对肇事者李××已依法逮捕,负有直接责任的厂长段××、副厂长张××依法处理。对××市政府分管财贸工作的副市长×××同志,给予行政撤职处分。1 B: m) P, q! o7 `1 N
+ H8 e* w( ^1 o' x1 c. P
我们一定要在现有人力、物力、技术条件下,尽最大努力做好安全工作,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
6 N6 j1 M+ M- L6 z$ f, k3 P& w
b7 r4 J, F7 m% o7 |: I2 t1 q 以上报告,如有不当,请指正。
* P3 p- H, \6 B! N% j) U3 D/ V
) H5 m1 S$ o# |××省人民政府(印)
; n7 [/ a* W6 C8 V×年×月×日
" p' d/ X! |, f1 D# u' i3 t
' i& \: {8 c+ M' D
. [; F: j. X1 e I; c 编后赘语:
' N/ O# C4 {3 u. a% Y4 L: p: @+ {* X5 T- f+ P
文章常写常新。评析则求就文论理,将微观剖析与宏观阐释自然相融。达此实为编者所至盼,想来也是关注本栏目的读者朋友们之所至望吧!作者:大 风 3 x$ Y" l5 ~7 y7 q5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