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每一个写材料的人来说,几乎都曾有过为“四六”句绞尽脑汁、收肠刮肚的时候。甚至有的人认为“四六”句造的不好,就是文稿写作水平不到家。4 V7 [" R& C) y& d& y' x$ P" X$ T
有一段时间,四六句是那么的流行,领导讲话、上级文件、权威期刊理论文章,文章大小标题,前呼后应,同一级标题,追求对仗工整,句式相同,再不济也要把字数弄相同了。也不知道何时,这种工整、对仗的“四六”句却被扣上了“八股文”的帽子。不知道这是对“八股文”要求的降低,还是对“四六”句地位的提高。
0 m. t: w M9 n8 S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这么看来,“八股文”并不应该成为酸腐的象征,而应该是一种对作者有较高要求的文体。3 B L) V( G9 O$ l( N
在今天的公文中,我们虽然可以不提倡写成“八股文”,那太晦涩难懂,但也不应该排斥“四六”句这种对仗工整。
5 Y6 m( F! W. H2 `6 S& {7 j+ `9 S% r1 a3 H
“四六”句要精准概括,不能简单取舍 “四六”句决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四六”句是在深入理解所要表达内容的基础上,对表述内容的精准概括。通过对群众语言的概括和提炼,使表达更贴近基层和群众。
( j5 G7 ?4 i7 h: N A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发展经济,振兴中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些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切中主旨的“四六”句,更是一声冲锋的号角,一篇醒世的宣言,一面率众的旗帜。
+ Z" a ]3 g; G9 T- V5 G c* ]! g+ |& |% P2 W7 p
“四六”句要真情流露,不能刻意为之 在公文写作中,刻意地去追求“四六”句的形式美丽,会限制思想的充分表达和发挥,会露出做作、小气的痕迹,在内容和形式上容易沾上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恶习。过分追求形式,必然会使内容受损。过份的去考虑了对仗工整,就会有表达内容不全,观点阐述不透,最后,材料失去了其意义。
$ T: t1 z$ d) ?! B4 ]# }" H所以说“四六”句要表达的是真情实感,不是强人所难,要适得其所、适可而止,一篇文章,不能一级标题“四六”句、二级标题“四六”句,内容你还“四六”句,“四六”句再好,也不是万能的,要有的放矢,合理使用,我们不能因为个人理解的偏颇,而让“四六”句背负骂名。2 \" y6 B8 R/ F% a n( H
' |& j+ L' D1 W3 X/ o8 D4 U
“四六”句要实事求是,不能形式主义 在近几年一些材料,有时还追求‘四六’句”。其实,“四六”句的使用我们只要把握好度,把握好应用位置是可以为文章极大增色的。比如在文章结尾处用一些“四六”句是为文章大增其色的,如:
# G$ }. ?2 D# L1 `, I“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 K* P( ]+ ^3 H& x$ j" d! F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r$ J: S. c# t" D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9 a6 @/ C7 p8 [, _" {+ O这些句式读起来更有气势、听起来更受感染、更鼓舞士气和斗志。
# L8 q) V. R6 m/ R/ r& P" [1 r那么我们在日常写作中到底什么时候该用“四六”句,什么时候不该用“四六”句呢?我的几点体会是:
0 B1 [+ A* H( V. Q. u( W9 }* M3 c: H
一、看领导喜好 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 o- }, M, y! |9 R# g
我服务过、接触过的一些领导有从教师岗位从政的,有从一线工人岗位从政的,有的学历水平高,有的学历水平不高,有的理论功底深厚,博览群书,有的实践经验丰富,身经百战。在这种情况下,在为不同的领导写材料之前,我都会先研究一下领导之前的风格。3 H: ~9 t5 |4 p) |" a4 {6 y# u
有一些理论水平高的领导,反倒愿意讲一些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这时偶尔穿插几个“四六”句做一个精炼概括,画龙点睛即可。
- m6 t1 p5 i* F( _2 _+ r6 O7 z6 K有一些理论水平不高的领导,反倒在讲话时愿意追求“四六”句,这时就要在精心加以打磨大小标题的基础上,用内容对标题进行全面准确的阐释。即满足领导的要求,也要避免因为追求“四六”句让讲话失去意见。
/ I/ G- C0 _- m" {1 b( Y
+ y5 r, |6 V( P9 i$ J二、看使用场合 通常情况下在一些节庆活动致辞、经验事迹材料等写作上我习惯用一些“四六”句来提势,让读起来更朗朗上口,听起来更有气势,看起来更舒服。
]4 i1 ]# ^0 f$ N在写一些工作报告时,特别是行政工作报告,在工作总结阶段可以用一些“四六”句进行概括,但在安排部署阶段,不建议用“四六”句,很容易造成表述的不完整,导致安排工作不准确,表述不全面。/ T+ N3 w3 _/ w& J/ x' u# K, a
9 g( x0 b+ g9 o2 @% T9 ]( D三、看个人水平 我的建议量力而行。这个是对我们写材料的人来说的,用“四六”句文章看着顺眼,但一定要用的准确无误,不能有歧义。
. j4 r5 _7 u4 T. S+ r这还看行文者的文字功底和水平,初接触文稿写作的同志,不建议过多的研究“四六”句,而且当下也不提倡这种文风。( q5 U% q& D8 c8 s
我建议刚接触文稿写作的同志,要在日常工作多积累,多留意一些上级文件、报告、讲话中的“四六”句,多搜集整理,变为我所用。) Z# }# w! T: R" B
]8 i. D7 J6 `5 m4 e+ {1 I& t* a
& F5 A" z0 q. R" [
|